关键词: 全国招教
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
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 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 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 —升。
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早进行归因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ritz Hider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归因 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努力程度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 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于模拟题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者对行为较难预料。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 有:)自我)运动项目特征)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凝聚力)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 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 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 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 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悬垂: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
支撑: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
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
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
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
路:指学生前后重迭成一行。
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
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
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
间隔:指学生单个的或成队的彼此之间相隔的间隙。
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
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
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
纵队:指学生前后重迭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
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
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迭的两个以上的学生。
排队: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
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
基准学生:指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所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
: 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 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 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 要达到的目标。
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练习: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
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 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 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辅助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 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助性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 定的时间。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